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福建漳州地区地名文化研究福建漳州地名文化研究

文/袁

总结:

漳州地名具有复杂性和古老性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上古生界、中古生代和后中古生代。古层是漳州古代地名的最大体现,但只保留在少数地名中。而且中世纪以后的地名相当统一,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漳州的地名反映了人们追求安全、美丽、优雅、定向和宗族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漳州地名的文化历史层次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东接厦门,北接龙岩市漳平、永定县,西接广东省大埔、饶平县,东南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漳州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建筑和街区也遭到了破坏,一些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漳州地名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市地名录的编纂上。这些材料也为我们讨论地名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描写重于解释,即重在罗列地名的演变,而很少解读地名词语所体现的内在原因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即如何通过地名体现特殊的地域文化。本文以漳州地名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名与语言学、地名与地域文化特征,分析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1.漳州地区地名中的词语和方言特征

漳州地名中有许多独特的词语。有的具有闽语或闽南语的内在共性,有的则具有独特性。以下是该地区地名中的特色词精选,先从词的形状、读音、词义等方面进行验证,再探讨词背后独特的地域文化。

“措”。“厝”是闽语中常见的特征词之一,在闽语各地区都很常见,即张振兴是指福州、厦门、泉州、惠安、南安、漳州、长泰、南京、平和、诏安、龙岩、永安、建瓯、邵武、建阳、松溪、政和、宁德、周宁。但是不同地区使用的词汇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海南的地名,训用“房”字,浙南吴语用“楚”,应该也和闽语的“厝”字有相同的词根和渊源。“厝”在闽语中有几种用法:(1)表示“房子”;(2)家和故乡;(3)作为地名中最常用的词,可用于大小村庄。《说文解字》:“李。昨天从工厂来的。”“诗”说:‘他山之石,可以当工具。’“远不是闽语里的用法。通过闽语不同部分的语音对应分析,“厝”字应为河口三级调。因此,有学者认为“厝”字应为榆社三等字“楚”。

“厝”在漳州地名中的用法可归纳为几种类型:(1)常用于有方位和位置的地名,如龙海市海城镇前厝村、诏安县四渡镇东厝村等。(2)地名常用地形:如平和县小溪镇措秋村。(3)地名常以姓氏开头,如漳浦县九镇郭厝村、前亭镇庄厝村、官浔镇赵厝村;东山县黔娄镇叶厝村;平和县安后镇汤厝村;龙海市角美镇东源镇岩厝镇杨厝村、田厝村;安县南召镇上厝巷、江厝村、内街徐厝寺、东丽寺、东门街临厝、谢厝、正厝、果厝。

“于”在汉语的许多方言中,岛屿的通用名存在差异,如“岛”“岛”“山”“岛”等。“渔”是福建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海岛名称。从现代汉语的词汇对比来看,“岛”的面积普遍大于“岛”。而闽语中两者并无区别,“于”是使用最广泛的特征词之一。“岛”名为“许律切”,按古今读音演变而来,应与“序”谐音发音。现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阅读和“和”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相反。闽语漳州方言[[su6]]和“前言”的读音与古籍的对仗不谋而合。

漳州以“余”为地名,如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东峪村;云霄县烈宇镇;漳浦县沙溪镇鱼头村赤湖镇于霞村、诗雨村、于越村;赵县沈桥镇安峪村、平峪村;龙海市海城镇渔上村、港尾镇婺源村。这个特征词也可以反证上述地名大多靠近海边或水边,或者早期应该与岛屿有关,此后地理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地名并未发生变化。

“洞穴”。《说文解字》:“洞,兔起。”《小尔雅广兽》:“剩下的兔子叫洞。”可以看出,“洞穴”就是兔子生活的洞穴。《战国策·奇策四》:“狡兔三窟。”“窑洞”也是早期的窑洞。在漳州地区,洞穴被用作地名,如漳浦县古雷镇下库村。

“程”。在闽南语中,“成”是指房屋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处,即院外的室外操场或天井。比如门口。漳州的地名包括漳浦县前亭镇上鼎城和佛坛镇石城村。赵县四渡镇外城村;东山县陈星镇程英村、陈诚镇白城村;龙海市海城镇大成居委会。

“普”和“平”。漳州方言中的“普”和“平”都是指面积小或坡度小的平地。漳州有很多地方叫“浦”、“平”。有时作同义词使用,或常与方言中常用的方位词“东”、“西”、“上”、“尾”连用,如潘托镇蒲鸽村的浦尾、西浦、松克拉乡的濮阳村等。赵县沈桥镇后铺村普上村、秀砖镇普坪村;东山县西浦镇东浦街道西浦村、张汤镇南浦村;南县龙山镇魏铺村、平铺村;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华安县仙都镇灵浦村;九户浦梅山村龙海市福贡镇浦里村。

“洋”的本义“洋”是古水的名字。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意味着“比海大的水域”。闽语人名中的“洋”多指平坦的土地,即像海洋一样平坦的土地。漳州有“洋”地名,如芗城区通北街道西阳坪村、石婷镇杨圩村;云霄县云岭镇汀洋社区、东峡镇岱阳村、长阳村;漳浦县杜浔镇杨过村、宋卡乡西阳村;长泰县杨芳镇杨珊村;南县奎阳镇奎阳村、梅林镇灌阳村、沭阳镇沭阳村;平和县文峰镇文洋村、板仔镇溧阳村、下寨镇杨铿村;华安县高安镇三洋村;龙海市榜山镇杨溪村,紫泥镇新阳村。

从以上地名可以看出,地名中使用的是“洋”,往往带有方向性的文字和地貌特征。

“老”“辽”作为自然村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一些省份和地区。如浙江省黄岩市的周家寮、湖南省汝城县的上山寮、江西省余干县的赵家寮、益阳县的港五寮、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城自治县的坡寮等。“寮”原指用茅草、木板、竹子搭成的简易茅屋。漳州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常用于有方位的地名:如:芗城区石婷镇廖立村;漳浦县霞美镇后寮村、刘骜镇下寮村、古雷镇西寮村;南县沭阳镇上板寮村和下板寮村。二是经常用在有地形的地名中:如南京县川长镇定寮村。三是常用于地名中的地物,如诏安县神桥镇廖峰村、金星乡廖村等。四是在地名中常与姓氏连用,如襄城区天宝镇城田寮村、诏安县红星乡徐寮村、平和县南盛镇欧寮村等。

坑。“坑”原指天然或人工低洼洼地;沟壑。在方言中,它也指一条小山涧。在中国地名中,“坑”字使用广泛,但具体含义不同。它被用作山谷、山口、峡谷、港口、海湾、水库、丘陵和山峰等的名称。作为自然村的名称,它分布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和地区。

漳州的地名中,以“坑”命名的地方很多。主要用法:一是常用于有方位的地名:如云霄县陈岱镇肯尼村、普美镇上坑村;漳浦县佛坛镇下坑村;安县神桥镇西坑村、秀砖镇北坑村;南京县山城镇坑尾村。二是常用于有姓氏的地名:如相城区天宝镇张坑村、洪坑村;云霄县下河乡孙坑村、下河乡金坑村;赵县梅岭镇高坑村;南县山城镇汤坑村;龙海市石马镇高坑村。

坂。“坂”,山坡,斜坡;河旁的平地。一是用作自然村落名称,我国许多省区均有分布。如山西省方山县潘家坂;陕西省合阳县南百坂;江西省安义县李家坂;安徽省滁州市任家坂;福建省永春县溪仔坂等。二是用作沙洲,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沿海地带。如福安市南涧坂、潘洋坂、白沙坂、中心坂等。坂本“坂本”,山坡、斜坡;河边的平地。一是作为自然村的名称,分布在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如山西房山县潘家坂;陕西省合阳县南白坂;江西省安义县李家班;安徽省滁州市任家坂;福建省永春县西才班等。二是用作沙洲,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地区。比如南涧坂、盘羊坂、白沙坂、中心坂等。在福安市。

漳州地名中的“班”:漳州市芗城区山治镇上坂村;云霄县烈宇镇寨板村、下河乡石板村、和平乡集板村;漳浦县佛坛镇东坂村、杜浔镇北坂村;长泰县武安镇竹坂村;南县景城镇草坂村、河西镇林坂村;平和县小溪镇岩板村;龙海市九湖菜板村、岩厝镇红坂村、东四乡西坂村。

口袋。《说文解字》:“第一甲也是包。”“兜”的本义是古代的头盔名称。后指缝在衣服里面或旁边的小包。作为自然村名使用,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如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漳州的“斗”这个名字主要是指它紧挨着地理位置,比如云霄县普美镇佳斗村和下河乡坡头村。华安县仙都镇山斗村。

二、漳州地区的地名水平

漳州地名的方位词和等级。方位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语。现代汉语的方位词有上、下、左、右、前、后、东、南、、北、里、外、内、中、尖、方。漳州地名中,有以下独特的方位词:

“尾”是指地理位置的后方,如襄城的蒲圩、草寮、洋圩,陇海的蛟圩。

“顶”是指地理位置的后部,如襄城的板子顶、南市场顶。

“来”是指处于地理位置的边缘,或被认为是“边”字。它经常以田野、溪流、道路、港口、沟渠和其他特定的事物命名。比如南京有炉塔,龙海有田。

“边”是指处于地理位置的边缘,如襄城的潭边、塘边、龙文的西边。

“都(都)”是指位于地理位置的旁边,如襄城仙都(山都)、华安仙都(山都)、陇海灵都、龙文蜀都(蜀都)。

许多意义相近的方位词处于同一共时平面,似乎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恰恰反映了地名的等级性。我们总结了两组反映水平的方位词如下:

“尾”和“背”。漳州方言中的“为”字与现代汉语中的“后”字相似。“尾”字和“背”字同时用于地名。如漳浦县老镇浦尾村、相城区石婷镇浦尾村、诏安县申桥镇后浦村等。“为”是方言中固有的方位词,属于早期水平。“后”是普通话进入方言后的叠加,是比较近的水平。

“钱”、“兜”和“边”。漳州方言中的“钱”、“都”和现代汉语中的“边”是方位词,具有边缘和旁侧的意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秋”和“都”是闽语的特征词,在其他方言中很少出现,普通话也不作为方位词使用。因此,“秋”和“斗”是漳州地名的早期等级。“边”是普通话进入方言后的叠加,是比较近的水平。

漳州地名特征词与地名水平。周、游汝杰指出,一个地区居民构成和文化类型的变化,往往会在地名上留下痕迹。中国南方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底层,是古越语中的地名,代表古越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中层,是南方方言的地名,代表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南方文化。第三层是表层,是北方的书面地名,代表在北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统文化。

苏浙闽粤地区是周秦以前百越人的家园。白是现代壮族的始祖。周和游汝杰将秦汉时期的吴越地名与古代岭南地名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个地区的地名有许多相似之处,属于同一体系。这个类名的前面往往是于、句、吴、葛、顾、于。这种前缀在漳州地区的地名中很少见到。比如漳州市芗城区石婷镇乌石村;云霄县火田镇乌石村、麻浦乡乌石坑村、武罗村。这类地名中的“吴”字,多用作实词,而非首字。

南方多山多水,地形复杂,所以南方的地名中有很多“冲”“唐”“陵”“桥”等名词。在湖区,人们在湖边建造田地,在湖里筑堤,为自己创造一个生活、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保护他们生命和生命的堤坝叫做“堤坝”。因此,“堤”字常附在湖区人民聚居区的地名上,如“长春堤”、“公花堤”等。在山区,许多村庄都用“寨”字装饰。山西有一个“大寨”,湖南湘西也有一个“黄石寨”。通过对地名的调查,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习惯。从漳州地区的地名来看,山、湖、河、河等术语与通用语言相同,可视为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层面。地名中的一些特征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种可能是古代越南语的残余。漳州有很多带“不”字的地名。字面上,很难解释。只要集中在南方古越南语地区,这个词就用于地名。另一个“普”字与“不”字相似,可能是同一个字的错误,即两者都是古越南语。另一方面,河流在北方常被称为“河”或“水”,漳州地名中“濑”的意思也是如此。《吴晗地记》陈赞注:“来日,动荡也。五岳叫濑,中国叫碛。伍子胥书有下船舟。”因此,濑也是一种古老的越南语,如长泰县颜夕镇高来村。

另一种特征词,在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很少用于地名。例如,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海洋”一般指的是海域,以前指的是海的中心,现在指的是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广阔区域。在南方方言的地名中,意为山平,或写为“侗”。《诗·大牙》:“木叶杨洋。”所以可以作为中间层,也就是南方方言的地名层面。不同级别的名称总结如下:

三,漳州地名与文化心理

第一,求和平。历史上,在中国,战争和篝火仍在继续,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期待和平与安宁自然是人们的共同心态。漳州虽然远离中原,但在历史上也曾被用作逃避战争的地方。然而,中原移民与古越民族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并受到倭寇的骚扰。此外,地处地震带,台风频繁,寻求安全是漳州人的普遍心理。因此,漳州的地名也反映了人们期盼安全、安全、幸福的心理。例如:

“安”:云霄县陈岱镇成安村;漳浦县睢安镇万安村、宋卡乡;赵县秀篆镇定安村、白洋乡乔安村;南京县丰田镇丰安村;平和县安侯镇安侯村、大溪镇廖安村、迟安村。

宁:龙海市榜山镇村。

“吉”:云霄县和平乡吉坂村;长泰县杨芳镇上集村;南靖县河西镇季春村;华安县虎林乡吉图村。

“富”:相城区浦南镇富林村;赵县西湖乡复兴村;平和县邦山镇福坑村、福田村、九湖镇长福村、崇福村、福和村。

从以上地名可以看出,吉祥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的追求,语言符号是这些愿望的体现,承载着人们的期待。

第二,求美。地名也能生动地反映人们对美的追求。从命名来看,漳州人喜欢用“美”字,如:芗城区天宝镇城山梅村;云霄县云岭镇梅西社区、陈岱镇角美村;漳浦县老城区梅琳村、佛坛镇景美村、下梅村、下梅村、刘骜镇龙梅村;赵县四渡镇梅田村、秀砖镇河美村、西湖乡梅营村;长泰县陈翔镇薛梅村。这是求美心理最直接的体现。

第三,求雅。起初,地名的命名大多是百姓自发的行为,用词往往贴近平民阶层。随着文化的进步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些早期的地名相当粗俗。追求优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同时,官方地名往往更加精炼。所以考察地名,不能只停留在词的层面,还要结合当地的口语发音。我们以龙海为例,发现漳州的地名也存在这种现象。

相反,在方言中,原本优雅的词的发音被扭曲或被同音异义词取代,使用了更粗俗的词。比如漳州市芗城区的地名,原名叫“时宇巷”,后来却用了方言词“牛石巷”。但是这些例子很少出现在地名中。

第四,重定位。方位,东南,西北,中部。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方位不仅仅是地理方位的概念,还与中国的五行相匹配: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由此衍生出:西北(金水)、西南(霍金)、东北(水木)、东南(木火)。中国古代建筑的空设计也是基于定位的概念。所以“五方”是中国最基本的方位概念,方位空是传统宇宙观和伦理观的结合。

“中国”意味着“中央国家”和“世界”。中国地名中一直存在位置的概念。比如河南省和河北省因位于黄河南北而得名,山东省和山西省因位于太行山东西而得名,江东(左)和江西(右)因位于长江东西而得名。除了常用的方位词“东”“南”“西”“北”“前”“后”“上”“下”外,漳州还列出了方位词“头”“尾”“边”“都”。

第五,宗族重要。中国人对宗族有着深刻的概念。姓氏相同的家庭住在一起形成一个村庄,所以地名以大姓命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根据漳州姓氏,漳州有703个姓氏。其中,陈人数最多,为55.73万人;林第二,535927人;其他人,如黄、张、吴、杨、王、李、郑、蔡、沈和徐,都超过了10万。漳州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西晋末年。由于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爆发了内战,北方各族首领纷纷加入中原。这场战争持续了16年,历史上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南迁时期,迁入漳州的姓氏主要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等。第二次发生在总章二年(669年),当时闽南发生叛乱,、奉命平定叛乱,率领广州郡、深州郡、蔡州郡的七千多名士兵和他们的家眷,共87个姓,包括陈、徐、陆、戴。虽然有些姓氏在漳州已经不是最流行的了,但大部分都定居在漳州,带来了中原文明,对闽南和台湾省的影响最大。第三次,唐末五代黄巢起义,闽南未受战乱影响,成为避难天堂,而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封福建为皇后,为发展生产,规定军队入闽,无论何时何地,都视为固始乡人。据河南固始史志资料收集编纂委员会考证,当时福建共有姓氏67个,分布在福建各地,所以后人大多说祖先来自河南固始。

漳州地区的地名中,有一定比例的地名是以大姓命名的,如张坑村、洪坑村、蔡坑村、蔡板村、临湘村、林家村、吴坑村、五寨村、罗坑村、黄庄村、高坑村等。

四.结论

地名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目前,国内关于地名研究的专著不多。我们认为地名是由一定的词来表达的,是语音、字形和语义的结合。它们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特定的表达手段,自然成为语言关注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研究漳州地区的地名,还必须联系其相互依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拓展文化解读空。地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漳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文化研究提供很好的证据,是文化上的“活化石”。

来源:中国地名,2017年第2期

作者:袁

入选者:常宏宇

编辑:陈文玲

校对:吴

点评: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