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静辞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静辞教案一等奖-风君雪科技博客

1、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两个课时

归去来兮辞一文是表达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志气以及热爱田园生活的志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      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 ,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上面就是归去来兮辞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两个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琵琶行教案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劝学教案两课时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马说》三栏式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2、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六.课文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七.整体把握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气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

八.巩固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生生所资,未件其术:

② 遂见用于小邑:

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④田园将芜胡不归:

⑤ 奚惆怅而独悲:

⑥ 载欣载奔:

⑦ 将有事于西畴:

⑧善万物之得时:

⑨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⑩时矫首而遐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3.填空

悟已往之不谏,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

4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已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情话, 。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

(3)既窈窕以寻壑。窈窕: 。

7.指明句中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以遐观:

(3)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4)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8.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è)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òu)

9.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10.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12.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鸟倦飞而知还

13.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

14.归纳下列词语的词义

①行

② 引

③乘

④策

⑤之

⑥以

⑦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⑧而

⑨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15.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求之靡途(mí)犹望一稔(rèn)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恨晨光之熹微(xī)

C.眄庭柯以怡颜(miǎn)或棹孤舟(zhào)D.云无心以出岫(xiù)或植杖而耘籽(zǐ)

16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l)A.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矫厉,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衣物。) 悟已往之不谏(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自足自得之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2)A.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起头来。)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深远曲折。)

B.三径就荒(三径,院子里的三条小路。)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纳双膝之屋)

C.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完结。) 怀良辰以孤往(怀良辰,爱惜美好的时光。)

D.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托身于天地间。) 聊乘化以归尽(乘化,顺应自然之变化。)

17、比较下列句子中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1)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2)之①悟已往之不谏。②说亲戚之情话。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脱然有怀,来之靡途。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也不同

(3)而 于(①门虽设而常关。②泉涓涓而始流。③将有事于西畴。④遂见用于小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8、指出下列词的含义。

矫 ①时矫首而道观。( ) ②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夫 ③问征夫以前路。( )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

19、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A.既然自己心志被形体役使,为谋生而出来做官,那又为什么要惆怅独自伤悲呢?

B.既然自己认为心灵是为形役服务的,为什么还惆怅自己悲伤呢?

C.既然自己已经为了谋生而出来做官,那就不必惆怅而独自伤悲了。

D.既然自己已经为谋生做了口腹的奴隶,何必再惆怅自寻伤悲呢?

②俗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A.过去的事情不用劝谏,因为我知道未来会有补救的机会。

B.认识到过去虽已不可挽救,未来之事还来得及弥补。

C.过去了的已经不能挽救,就会知道未来有希望努力追回。

D.觉悟以往不能再劝谏,懂得将来可以追上去劝谏。

③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这世上之人处处与我为难,我再驾车说话还有什么乐趣能寻求?

B.现实让我失望,我多次驾车说明自己的愿望,但知音往哪里去寻求呢?

C.世俗与我的心态不合,我还要出去干什么呢?

D.世俗已经同我格格不久,我再出游又有什么意义呢?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体。( )

A我羡慕宇宙万物都得到生长的好时光,感叹我的生命要走向休止。

B.我羡慕万物逢春勃发生机,感叹自己衰老不再有生之乐趣。

C.我羡慕万物正及时生长,感慨自己的生命将到尽头。

D.羡慕宇宙万物在春天生机勃勃,更感叹自己年老,只得休养生息,不能有所作为。

⑤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

A.追逐荣华富贵不合我的心愿,那天帝的故乡也不能去寻到。

B.追逐荣华富贵本不是我的心愿,到仙境去成仙也不可期望达到。

C.富贵生活我不愿拥有,仙山琼阁不过是海市蜃楼。

D.富贵荣华违背我们心愿,天帝居住的地方我无法期待。

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A.在无聊时乘风而去,走向自己的归宿,我乐天知命,谁会怀疑我的选择?

B.随顺命运的安排,我走向生命的终点,做一个没有疑虑的乐天知命之人。

C.姑且顺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以了此一生,我乐天知命,还疑虑些什么呢?

D.姑且顺应自然之变化,直达生命尽头,乐天安命,决不再有疑虑。

20、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

(2)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

(3)陶渊明辞官的主要原因是“眷然有归欤之情”再加上“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

(4)“田园将芜,胡不归”是用了《诗经•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成语。“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典故。( )

(5)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

21.延伸阅读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⑴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⑵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⑷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16.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17.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3、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4、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诵读,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5、静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6、静女教案一等奖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分析、再现艺术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

  《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导入新单元,介绍《诗经》。

  二、《诗经》概况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婚姻

  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躇(chí chú)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老师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介绍新诗:

  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现抄录如下供你参考: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虚词积累:

  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实践活动:表演

  具体要求:一人旁白,两人(一男生一女生)表演

  根据诗歌内容,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九、布置作业:

  1、 回答课后问题

  2、 背诵课文

  3、预习《氓》

  附:课堂扩展(第一课时)

  ※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德国艺术大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 “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 。马克思也说,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7、静女教案一等奖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

  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ì):喜爱。 荑(tí ):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5)请同学齐读《诗经》中其它的爱情诗,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整体的感知。《诗经》爱情诗集锦:

  诗经·国风·周南·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实现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所以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非常注意前后知识的勾连,让同学们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

  回顾我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是:1、板书设计精当。2、教学环节紧凑、完整。3、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4、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急于敢教学进度。以后一定要克服这样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8、静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 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 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 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n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妙言

9、静女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活动四:

  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诗经》中的爱情恋歌

  1、《诗经·周南·关雎》

  2、《诗经·秦风·蒹葭》

  3、《诗经·郑风·子衿》

  全诗总结

  学生赏析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诗歌。

  教师点拨指导

  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后作业

  用最精彩的语言改编《静女》,形式、文体不限。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课后点评

  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书

  情人相约图

  静女情人相赠图

  情人相悦图

  教后反思

10、静女教案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是诗经国风名篇,一般指邶风,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下面小编带来静女教案设计与反思最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并积累相关的字词。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体会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诵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进行创作。

2. 通过指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过渡,他们学习过《关雎》《蒹葭》对诗经中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对周初时代的爱情有一定的理解;喜欢诗歌,有学诗的“动机”。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多屏互动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关雎》的演唱引出关于爱情诗的问题,在滚滚红尘之中面包和爱情同学们选择哪一个?从而引出《诗经》中的另外一首《静女》。

二、温故知新

我们同学是还了解《诗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来,我们一起检查一下: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共收入从______到________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 、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3、《诗经》的句式,以_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反复吟唱。

三、课文研读(一)

初读:读准字音 让同学把读音填在大屏幕上,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明确:

静女其姝(shū) ,俟(sì)我于城隅(yú )。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yùe)怿( yì )女(rú)美。

自牧归荑(kuì 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ú)之为美,美人之贻。

2、通假情况的检查明确:

(1)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2)、见:通“现”,出现。(3)、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4)、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5)、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 6)、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

3、 字词的疏通是朗读的基础,解决了字词,大家自由朗读一分钟,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正音、通假字)

4、 播放名家范读,带同学们走进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再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意境)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全诗讲的主要内容,一位同学进行概括。教师明确在 绘画艺术上有一种手法叫留白,文学作品中也是,寥寥数笔把人和事概括清楚,需要读者运用无限的想象空间去填充,这首诗一共三个章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这样的艺术概括三个小故事,可以起题目。讨论热烈

最后小组展示明确。

四、再读:分析人物

同学们凭借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甜蜜,在我们的想象中,两位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用自己语言描述一下他们各自的形象。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

静女:娴静美丽  活泼机灵  大胆开放

男子:憨厚朴实  痴情  诚信

教师:用这样的爱情你们羡慕吗?引出其实美好的爱情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也只能遇到对的人这份美好才能温暖一生,咱们要修炼成怎样的自己才能遇到对的人呢?小组讨论同学回答引导学生看他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举出他知道的名人的爱情开始,教师激发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羡慕的。

五、课文小结(2分钟)

《静女》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但我们大家必须明白,爱情应该是理智、慎重、严肃的。青果子过早地摘下来,吃下去也难免是满口的苦涩。也许有朝一日,当你事业有成时,爱情就自然会向你招手——

六、作业布置:因为前提学生写了小故事,所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课本剧。第二个作业是由前面关雎歌词的改写引申到这课改写成现代诗歌。

附板书设计:

静女

空白艺术

故事拓展

爱情观

教学反思:

这次课堂教学整体上完成目标,学生的作品在展台上进行展示也是给学生很大的热情,特别是开头插入的音频引导,学生也很感兴趣,不足之处是对爱情观的引导有些欠缺,带领学生应该更好的去挖掘一下。先进的教学设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足够的掌握。

11、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案一等奖

  一、运动的世界

  在月明星溪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狂奔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在奔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二、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公路上的树飞快的行使

  月亮地球升起来了

  月亮云层在穿行

  (A)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B)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思考: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例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答:①“上升的电梯”是电梯对地面上升,因此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是人对电梯静止,因此,是以电梯参照物。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答:“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在运动,因而,是以运动的为人参照物。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运动”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是以人(或电梯)参照物。

  答:“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例5】:观察如图所示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

  分析:(1)根据船上和楼房上的旗子摆动方向,船可能停在水面上相对楼房不动,旗子摆动方向顺着风吹的方向;

  (2)船可能顺着旗子摆动的方向靠近楼房,但运动速度比风速小些;

  (3)船还有可能逆着旗子摆动方向远离楼房。

  我要试试: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太阳从东方升起;参照物

  4、月亮躲进了云层,乌云遮住了月亮参照物,

  5.两人并肩而行,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静止的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运。

  课堂小练习: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放糖的水变甜了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铁生锈了D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12、《归去来兮辞》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13、《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14、《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2.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2.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3.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三、文章题旨

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四、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关于辞

1.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六、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七、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1.叙事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2.的情感: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八、深化理解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九、名句分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十、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十一、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1.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2.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5.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6.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7.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十二、课后思考

1.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点拨:“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1.“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15、《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①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16、《归去来兮辞》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17、《归去来兮辞》教案

1.文学文化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薥~ 注意:()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2、作者简介:

陶渊明(明(365)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衰落。他青年时代怀有壮志,’由—不是出身于世族门第,为社会所重视。当时门阀世族垄断高官要职,政治腐朽暗,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十分激烈,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正处于晋宋移代之际。于是他便崇尚老庄,爱慕自然,采取远身避祸的态度。直到的岁,才因生活所驱使,做过几任祭酒、参军等小官。但是担任低下的官职,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还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义熙元年(人),他?岁,辞去彭泽令,从此永远离开官场,过了了多年隐居躬耕的生活。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贫病交加,“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拒绝了。他宁可饿死,–不吃刺史赠给他的梁肉,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态度。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最杰出的作家。现存诗歌艹多首,散文篇,辞赋篇。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这些诗描写了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由于诗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有了较多的接触,以及自身处于贫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诗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破败凋敝的现实和农民的理想愿望。《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样一首广为传诵的优秀作品。他还写了一些表达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或者借咏史抒怀,或者托神话言志,格调悲壮豪迈,与恬淡优美的田园诗大异其趣。《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即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说,“可见他(指陶渊明)于世事也没有遗忘和冷淡”,‘不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诗也常流露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他的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蓄而有—境,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代诗歌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唐代王维、孟浩然及宋代苏轼、辛弃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园诗词继承和发扬了陶诗的传统。陶渊明的辞赋及散文也很有成就。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都是历史传诵的佳作。辞赋、散文同他的诗一样,都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形象鲜明,意蕴生动,充满着情趣。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3、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4.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5.重点透视:

(1). 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提示:序文中提到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文章第一段中也有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 、难点突破

如何评价本文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6.结构图解:

这篇辞赋有叙事和抒情两条线索,你能否选择重点字词分别列出?

提示: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语言积累

读音

芜( ) 奚( ) 惆怅( )

谏( ) 遥遥( )瞻( )

横宇( ) 载( )欣栽奔

稚( )盈樽( ) 壶觞( )

酌( ) 矫( )首

盘桓( ) 壑( ) 崎岖( )

涓涓( )曷( )靡途 稔 轻飏 熹微 眄 岫 西畴 棹 耘耔 皋

重要词语释义:

(1) 一词多义:

就:

三径就荒(接近)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起身(完成,达到)

金就砺则利(到—–上)

犹:

松菊犹存(还,仍然)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尚且)

郑之有园圃,有秦之具有园圃也(如同)

将:

田园将芜(将要)

将信将疑(且,又)

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拿,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领)

暂伴月将影(和,与)

绝:

请息交以绝游(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以小舟至绝壁下(不通,不连接)

绝不相干(全然,绝对)

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随从,顺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教给)

(2)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3)“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之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古今异义

觉今是而昨非(古:正确;错误. 今:判断词:是与非)

4、.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天)

5.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6、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 (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7.参考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课后题解

(一)、1、“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是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中间部分(2、3自然段)分别从抵家时的欣喜(“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以及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三个方面写出归隐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安贫乐道的思想、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对腐败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之情。

3、参考答案同前《难点突破》

(一)、陶氏的艺术特点“平淡自然”表现在情感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情感表达上,使人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假粉饰自然纯真可亲,如本文中开始直抒胸臆,“田园将芜胡不归”,“觉今是而昨非”“实迷途其未远”,回家之时是“载欣载奔”,回家之后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诗人的洒脱清高。语言运用方面表现为语言朴素,其特点是不加修饰,近乎白描似的语言,接近口语,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口语,读起来有韵味,令人咀嚼。所以,语言显出一种自然美

(三)1、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表达效果:“悟”“知”两句表明诗人的反思与觉醒,“实”“觉”两句表明世人对过去(出仕)的彻底否定以及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

2、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表达效果:前两句,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船情和风轻,实际上烘托了自己离开官场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末句一个“狠”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那种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可谓一字传神。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真可谓情景交融。

3、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我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已成为乐趣,所以庭园里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表达效果:诗人归隐田园后那种悠然、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4、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表达效果:“云”“鸟”两句,诗人以鸟自喻,以云之无“无心出岫”比喻自己无意于仕而出仕,以鸟之“倦飞知还”比喻自己厌恶官场后的归隐。“景”“抚”两句是寓意深远的含蓄句,表面上说的是夕阳西下,自己仍在松树下徘徊。而实际上是说社会黑暗,但个人已到了迟暮之年,仍要保持晚节。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感情,即深入浅出,又形象含蓄。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四)、本题目属于自由发挥题,只要表述合理,能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也可欣赏美文赏析板块中林语堂心目中的陶渊明。

美文赏析: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节选)

林语堂

所以,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的曾孙;这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吏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给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

18、《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 、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 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六.课文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归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只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非常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自己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七.整体把握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气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

八.巩固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生生所资,未件其术:

② 遂见用于小邑:

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④田园将芜胡不归:

⑤ 奚惆怅而独悲:

⑥ 载欣载奔:

⑦ 将有事于西畴:

⑧善万物之得时:

⑨ 曷不委心任去留:

⑩时矫首而遐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

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3.填空

悟已往之不谏,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

4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已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萌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像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情话, 。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

(3)既窈窕以寻壑。窈窕: 。

7.指明句中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时矫首以遐观:

(3)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4)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8.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è)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òu)

9.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10.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12.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鸟倦飞而知还

13.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奚惆怅而独悲: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

14.归纳下列词语的词义

①行

② 引

③乘

④策

⑤之

⑥以

⑦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⑧而

⑨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15.以下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求之靡途(mí)犹望一稔(rèn)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恨晨光之熹微(xī)

C.眄庭柯以怡颜(miǎn)或棹孤舟(zhào)D.云无心以出岫(xiù)或植杖而耘籽(zǐ)

16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l)A.眷然有归欤之情(眷然,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骏奔,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矫厉,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怡颜,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衣物。) 悟已往之不谏(不谏,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自足自得之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

(2)A.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起头来。)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深远曲折。)

B.三径就荒(三径,院子里的三条小路。)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纳双膝之屋)

C.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完结。) 怀良辰以孤往(怀良辰,爱惜美好的时光。)

D.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托身于天地间。) 聊乘化以归尽(乘化,顺应自然之变化。)

17、比较下列句子中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1)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不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2)之①悟已往之不谏。②说亲戚之情话。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脱然有怀,来之靡途。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也不同

(3)而 于(①门虽设而常关。②泉涓涓而始流。③将有事于西畴。④遂见用于小邑。。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8、指出下列词的含义。

矫 ①时矫首而道观。( ) ②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夫 ③问征夫以前路。( )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 )

19、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19、《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㈠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㈡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

(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

(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㈢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

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

↓↓↓↓

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

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这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①请大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韵脚来第一层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②本文还有许多双声词、叠韵词、叠字,找出来双声如“惆怅”“崎岖”等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

(这样一来,文句就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了)

4、请大家选句读,进一步体会文句的骈偶特点老师说上句,大家读下句(师)。“舟遥遥以轻飏”(生)“风飘飘而吹衣。”(师)“倚南窗以寄傲”(生)“审容膝之易安”(师)“云无心以出岫”(生)“鸟倦飞而知还”(师)“善万物之得时”(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谓“体物写志”即表达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志向?自由诵读第四自然段,哪个是最主要的

“乐夫天命”什么意思?“乐于顺从天命或自然”

6、为什么作者只能“乐夫天命”,做官可以兼济天下呀,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找一句话作答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跳读第三四自然段,作者凭什么觉得“昨非”?

“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今是”在这两段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可概括回答)

“悦情话”“听琴书”“春及事农桑”“赋诗舒啸”“乘化乐天”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归田园、崇尚自然的本性,这正可谓“穷则独善其身”。

9、刚开始时那三句话究竟怎样读?

(生作答)“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师)“已矣乎!”能不能换成“归去来兮,”(生)不能,因为作者虽有些轻松但又有些无奈。(师)分析很正确。请大家读出这些语气来。

㈣读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园的原因,我们都懂了吗。请你谈谈对作者“乐夫天命”的看法

陶渊明毕竟是一位刚刚归隐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欢畅和忧思交替涌现,在文中,陶渊明没有把情感单一化,闲居心情愉快中夹杂着沉郁。这种复杂心情也时隐时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哀叹自己的不幸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消极情绪和盘托出,同时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也归田而“行休”的伤感。我们虽然不敢武断地说他像我国古代一些隐士(如姜尚等)一样走“终南捷径”或“亦宦亦隐,以待明主”之路以实现宏伟大志,但他那颗不忘世情之心是可以触摸到的。是客观条件限制了陶渊明(“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为,因而他愤恨起与他高尚节操不合的社会环境,选择了老庄的“以自隐无名”道家思想来劝慰和强迫自己,“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现实之外。其实,这有违于他的初衷,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至于以后他“连辟公府不就”又另当别论了,那是他彻底淡忘世情的坚决态度。而作此文时的诗人则受挫官场,其徘徊哀伤之情是真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隐逸文人形象才鲜活地矗立在我们眼前。而《归去来兮辞》逼真地再现了一代隐士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不可视而不见。

㈤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今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陶渊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20、动与静教案一等奖设计

  修改:

  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绘画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引导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文字诗词音乐绘画等。

  如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在诗词方面亦会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课件媒体展示出来。

  在音乐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媒体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哪些运动情景。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词汇诗词音乐等,能较准确地说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点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然后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

  用媒体展示一幅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说树木是运动的,但我们平时的确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来看方面,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

  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是静止的,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我们把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然后用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那么,这时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事项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媒体展示一幅动画(皮带运输煤炭)。

  让学生讨论回答: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是运动的;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煤炭又是静止的。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白莲花般在云层中穿行,运动电梯中乘客的运动情况,等等”)。

  最后师生或学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作业: 请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也可制作成网页;然后相互交流。

21、高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三、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四、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五、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通观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预读,初探——通读,质疑——精读、解疑——解读、练习”,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

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本堂课本着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语文教学既有趣味又有知识味的目标,采用愉快教学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通过三读:

一、学生初读,注意音义。

二、教师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磁带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章风格,探究作者心情及归田之由。

在以课文为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受到感染,气氛融洽,而且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朗读,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十分主动,但是教师诵读这个关键环节教学处理还有一点缺陷。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一部分学生想全文都抓,反而无从入手,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这一环节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比如让每组学生重点落在某一段上。

22、高二《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

  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自由朗读两遍。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挂印离职。二则是因为“质性自然”。“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点。大体为四句一节,两句一组,相对而出;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整齐而变化自由;句中多用虚词,置于句腰。

  二、接力朗读一遍。本文四句一节,共十五节,分十五组同学接力朗读,每组为三位同学。轮到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点拨。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正文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喟叹开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势。然后顺势而展,层层流转。

  第一层写决意归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节后半组句和第二节承达此意。心为形体所役使,何等可悲!摆脱可悲还来得及,怎么摆脱?归隐。作者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归隐为是;过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之情可见,文章主旨于此亦可见。

  第二层写途中归心之切。第二段第一节表达了这一层的意思。舟之慢行实为作者归去心切,“风飘飘而吹衣”,表现想象中归去的轻松欣喜之情,是归去心切的进一步强化;正因为归心切才问前路,恨晨光。田园生活是作者心灵的归宿。

  第三层写归家后家室之乐。含三节:第一节写望见家门,欣喜若狂,这与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虽没有隆重仪节,却是那般地充满人情味。二、三两节进一步抒写家室之乐。环境,有小径,有松菊,有小屋;人伦,可与幼儿嬉乐;行为,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虽仅“容膝”,其乐却伸至无限。生活习见事物,一经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辉。

  第四层写归家后田园之乐。含两节:拄着拐杖,涉园观景,随看随歇;抚着孤松,抬眼望去,云气出岫,鸟倦飞还,太阳将落,斜晖脉脉。对自然的真诚眷恋,带给作者心灵的宁静和旷远。

  第五层由息交绝游而写与亲戚、农夫的交往之乐,含两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前一节息交的对象是当权者;后一节交往的对象是“亲戚”与“农夫”,与“亲戚”、“农夫”有说不完的知心话,琴书之乐,足以消忧,哪怕是农人告诉春天来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耕种了,也是那般的亲切怡情。息交与交往形成鲜明对比,写息交强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层写出游之乐。含两节:驾着小车,经崎岖之路尽阅山丘;划着小船,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山丘之上,树木欣欣向荣;沟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

  第七层写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节:“已矣乎”的感叹与“归去来兮”相呼应,文气一振。作者感叹活在人世没多久了,何不随心所欲?何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禄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无法找到的,还是除草培苗、登高长啸、临流赋诗吧!人应当委心顺应、乐天知命。

  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

  三、根据提示,学生齐读。(第四遍)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读。(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一)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二)自组对联。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三)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五、比读。(第六遍)印发教参中译文,两组学生读原文,两组学生读译文。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并对优劣作出判断。目的是领略本文言语之妙,但也不必强求。

  点拨:译文不能说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几方面改变了原文的状貌:

  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译文为了把意思翻译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话的字数,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节奏,虽也尽量保留音韵之美,但原文中的飘逸生动之致丧失殆尽。

  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译文势必会丧失这个特点,削弱了文章的韵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译中也相对剥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译文也保留四句一节,每节两组,但每组之中相对之趣大大减弱。如原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译文为“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译文为“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读中,更要着眼于陶渊明为我们创造的言语,在读中感受本文言语之妙。

  六、课后思考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答案: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

  (答案: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这有前面所提及的拒迎督邮例为证。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板书设计

  1、归心之切

  2、家室之乐

  “田园将芜,胡不归”3、田园之乐抒发人生感想

  决意归去4、交往之乐(总结意旨)

  (点明主旨)5、出游之乐

  资料集萃

  资料卡片①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谈,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资料卡片②

  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而下,皆追录之语。其于畦径,无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资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长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阁过。古人长文,皆积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辞本不长,然皆是四句一段。试只逐段读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来无长文能妙者,长文之妙,正妙于中间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资料卡片④

  开首以田园句挈全篇要领,而下面尽本此抒写,是顺提文法。结处以乐天句作全篇结穴,而上面尽照此发挥,是倒装文法。然其笔力高超,故无痕迹可寻。([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资料卡片⑤

  诚以天下之理,有显必有晦,有伸必有屈;当晦而不晦,当屈而不屈,此亢龙之所以有悔也。靖节生当晋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潜龙勿用,此其时也。故一旦翻然改图,不俟终日。([清]李铁九《古文笔法百篇》)

23、课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归 辞官归田 自觉 向往田园

  去 自醒

  来 隐士情怀

  兮 归家途中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辞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到家闲适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24、《归去来兮辞》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25、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基础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现代建筑、铁塔等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的图片,收集有绽放的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根彩线,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状态,并用线条的形式把它记录出来。

  观察一张方形纸飘落和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画下来,体验线条给我们的直觉反应;

  2、除了这些线条,你还会画什么样的线条,试着画一画。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条简单分类:直线、曲线。

  2、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哪些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看到曲线,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说一说生活中的曲线。

  3、(1)欣赏生活中具有直线和曲线特点的物体:台阶、树林、流动的水、体操表演、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录像或图片;

  (2)说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如礼花适合用弧线来表示;水波的线条流畅而温和,可用波浪线表现;雪花飘舞的线条轻盈而有些散乱,适合用浅色并且比较毛糙的线条来表示……)

  4、学生讨论,直线和曲线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

  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会给人静止、稳定的感觉,在绘画中,如果我们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平直的线条;(美术教案 )相反,曲线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感觉,如果你的画面需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曲线。

  5、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直线与曲线。

  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敦煌的飞天壁画等。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6、欣赏书上的图片,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学生讨论:怎样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创作阶段。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思考如何表现并交流。

  1、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可用绘画、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学生讨论并交流他们认为适合用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的主题,教师将合理的部分演示出来。

  学生绘画。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业展评:

  说说你对同学作品的看法,有什么地方画得比较好,什么地方值得修改。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

  小结。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6、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一等奖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

  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秋千上的人 静止 地面上的人 运动

  秋千上的人 运动 地面上的人 静止

  2.研究的物体 乘客 乘客 参照物 地面、树 司机、汽车 位置是否改变改变 没改变 动或静

  动

  静

27、邶风静女 秦风无衣教案-教学教案

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

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

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

一位美丽、善良、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答案:略。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齐读

4、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

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

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

一个美丽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出奇。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翻译:(每排准备好自己的段落)。

7、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美丽,

等我在那脚楼里。

可你究竟在那里,

怎不让我看见你。

害我一直抓头皮,

彷徨犹豫想念你。

娴静少女真美好,

曾经送我红管箫。

管箫花纹红润美,

漂亮管箫我所好。

三、总结: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写了一个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仅仅50左右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两个男女主人公德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跃然之上。反映我国古代一种原始的爱情方式,充满了浓郁的山野味道和淳美的情韵。

28、线条的动与静小学美术教案一等奖

  课题:线条的动与静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2、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直=温暖、平和

  暖+曲=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曲=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六、课堂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七、拓展: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29、归去来兮辞的语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30、《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教案及练习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 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 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形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理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进步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直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权贵、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自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以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表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自然的兴奋之情。

(四)内容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自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内容,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表明自己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自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己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达到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后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自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判断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写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内容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起,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己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己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 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二)《归去来兮辞》:

1. 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篇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 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表现了作者质性自然、恬淡闲适的襟怀,而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轻松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 吾与汝毕力平险

C.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 毕礼而归之

2.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4. 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 沛公欲王关中 D. 亲贤臣,远小人

5. 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两项是( )

A.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 曷不委心任去留

F.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 下列句中省略内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 而绝秦赵之欢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 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悟已生之不谏

② 复驾言兮焉求

A. ①规劝 ②语助词

B. ①挽回 ②疑问代词

C. ①挽回 ②兼词于+之

D. ①规劝 ②疑问代词

10. 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实迷途其未远 ③ 感吾生之行休

② 不知其何许人也 ④ 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不同

12. 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⑤

二. 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 ,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3.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田文镜督河南严 督:督察。

B. 鲁为微行 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 无游目视者 游目:左右顾盼。

D.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合:全。

14. 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⑤ D. ④⑤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 草冠骑驴入境

B. 鲁心敬之而无言

C.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 且贤称噪于士民

16.“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分)

A. 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起商量

B. 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谋划

C. 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谋划

D. 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17.“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分)

A. 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 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 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 依照平凡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8. 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3分)

① 鲁效力麾下

②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 与之印,不受

④ 良久,击水誓曰

⑤ 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 吾暍甚,具汤浴我

19.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 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 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 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谢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D 4. D 5. CF 6. C

7. D 8. D 9. B 10. C 11. C 12. A

二. 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13. A 14. C 15. B 16. D 17. B 18. ②④⑤ 19. A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31、《诗经邶风静女》教案一等奖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卫风·氓》和《秦风·无衣》,知道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赋比兴、重章叠句、微言大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邶风·静女》,看看它有什么特色,这首诗的诗味、诗性与诗情、诗美在何处?

  二、自习

  师: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原诗,你发现这首诗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请你在书上划下来或写下来,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三、交流

  生自习完毕,请学生交流发言。

  生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作方法。

  师:体现在何处?

  生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师:《秦风·无衣》的重章叠句可是一叠到底,这首诗第三章是否与前二章构成重叠?

  生2:就其表面而言不是,但内在是一样的。因为它仍然是写静女。

  师:如此看来,这首诗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创新,它是一种重章叠句的变式。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此诗仍然用了重章叠句,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写法有利于背诵和歌唱,同时,也具有极高超的暗示技巧,即大框架一样,里面个别地方稍作改变,以此推动整个思想线索或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抒发诗人浓郁的思想情感,我们认为这叫微言大意。

  依照我们对《秦风·无衣》的解读:“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偕作-偕行。”请同学们找出其内在的同型结构,并破译其情节发展的线索。

  生3: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

  师:能说出它们内在的发展线索吗?

  生4:这首诗其实跟《秦风·无衣》一样,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这是上堂课讲的)。第一章主要约会,或者说是初恋,第二章是热恋,第三章应该是结婚。

  师:前两章,我们一看便知,第三章如何说是结婚?

  生5:不是结婚。

  师:为什么?

  沉默……(看来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师:也许这个问题带有难度,但只要我们看一看注释12就明白了。不是有个成语叫结草衔枚么?大概就是与此相关的。但同学们要注意,第三章是写结婚么?

  生6:不是,只是表示求婚。

  师:你看书很仔细。你觉得是写结婚好,还是写求婚好?

  大家热火朝天,莫衷一是。

  师:为何不是结婚?我这里给同学介绍一个概念,叫“最富孕蕴性的瞬间”,是德国美学家拉辛在《拉奥孔》中提出来的。他曾经举米隆的《掷铁饼者》为例来说,这个雕塑表达的是运动员快要掷出铁饼的一霎那,这时他的肌肉是结实,一旦掷出去,肌肉就会松驰下来,就无法表现力度美了。虽然诗歌艺术与雕塑艺术有些不同,但它也是要塑形象的,此处如果写结婚,感情上就会有一定的松驰,从而把我们完全拉回到现实中。

  师:如此看来,这三组镜头,三幅画面,如烘云托月般推出了一个形象——静女。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静女的性格特点,我请几个同学到黑板来写。

  请四名同学上台板书,他们依次写下了: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忠贞……

  师:请上台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写这些词?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四、欣赏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诗还有哪些绝妙之处吗?

  生7:我觉得这个静女主动约人家来,又藏起来,很好玩。

  生8:我觉得静女很会送东西。“彤管”从颜色上看,是鲜艳的,热烈的,令人心旌摇曳的,给人视觉上的喜悦感;另外,那时没有手机与电话,约会自然很不方便,于是静女想起一个主意,给他支乐管,要约会则吹起他们熟知的乐曲,对方不就知道了吗?

  生9:他们约会选的地方也很好,很幽静,很浪漫,没人打扰的。

  师:我觉得同学们讲得非常棒,我在读这首诗时,常常不自觉地将其与《卫风·氓》对比起来。同学们能对比一下吗?

  生10:《氓》是悲,《静女》是喜。《氓》是对爱情的怨歌,《静女》是对爱情的恋歌。

  师:同学们,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五、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背诵一下这首诗,看看有什么诀窍?(我一贯要求学生找背诵诀窍)

  生11:抓重章叠句的线索。

  生12:抓押韵。

  生13:抓修辞方法,如第二章“彤管”顶针。

  生14:还有第二章与第三章内在的“回环”——“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所以,我们背到第二章,背第三章时,倒过来,从后面往前背,这样便于记忆!

  师生齐背。

  六、作业

  1、 课后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或扩写《静女》。

  2、 综合《氓》《无衣》《静女》,归纳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2、《线条的动与静》美术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基础课。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理解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现代建筑、铁塔等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的图片,收集有绽放的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根彩线,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状态,并用线条的形式把它记录出来。观察一张方形纸飘落和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画下来,体验线条给我们的直觉反应。

  2、除了这些线条,你还会画什么样的线条,试着画一画。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条简单分类:直线、曲线。

  2、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哪些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看到曲线,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说一说生活中的曲线。

  3、(1)欣赏生活中具有直线和曲线特点的物体:台阶、树林、流动的水、体操表演、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录像或图片;

  (2)说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如礼花适合用弧线来表示;水波的线条流畅而温和,可用波浪线表现;雪花飘舞的线条轻盈而有些散乱,适合用浅色并且比较毛糙的线条来表示……)

  4、学生讨论,直线和曲线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

  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会给人静止、稳定的感觉,在绘画中,如果我们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平直的线条;相反,曲线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感觉,如果你的画面需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曲线。

  5、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直线与曲线。

  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敦煌的飞天壁画等。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6、欣赏书上的图片,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学生讨论:怎样运用线条进行表现。

  三、创作阶段。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思考如何表现并交流。

  1、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可用绘画、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2、学生讨论并交流他们认为适合用直线或曲线来表现的主题,教师将合理的部分演示出来。

  学生绘画。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业展评:

  说说你对同学作品的看法,有什么地方画得比较好,什么地方值得修改。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

  小结。

  五、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3、《线条的动与静》美术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直=温暖、平和

  暖+曲=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曲=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教学反思:

  有一种材料叫“毛根”性质柔软,利用它在课堂上讲解示范线条的曲与直非常的直观,所以课堂中选择一种好的教具至关重要,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线条的动与静》美术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本课针对学生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线的造型方法,并围绕本课的知识点,通过线造型给人的不同的视觉感受,能较准确的运用直线、曲线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艺术创作。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观察、欣赏、体验和感受中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融看、画、做、玩于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学生整合能力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会有效提高美术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以达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觉。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

  教学重点

  体验直线和曲线所产生的静止与流动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运用直线和曲线这两种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对比观察,用线条作记录:

  a.教师组织几名学生到前面,师生共同玩一玩事先准备好的彩带,随意舞动飘飞,其他同学观察后用线条做简单记录。

  b.观察教室里的门、窗、墙角线,把它们用线条记录下来。

  2.对比观察后,从线条的种类,带给人们的感觉,产生的联想三方面来讨论:彩带舞动记录的线条,门框墙角记录的线条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归纳:

  种类:直线 曲线

  感觉: 静 动

  联想:静(桥、铁塔、路灯、地平线、楼梯、公路、建筑物、电线、麦田……) 动(梯田、沙漠、流水、艺术体操、海浪、舞龙灯、夜晚的焰火、绽放的礼花、跳动的火苗、舞蹈、流线型跑车、雕塑、床单的图案、树根……)

  4.线条是绘画中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条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以上的学习和我们接下来将要研究的都是线条的动与静。(提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学生将手中的图片分为静和动两组,师生共同反馈。

  2.线条在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十分广泛,艺术大师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出了不朽之作。

  出示图画,指导学生观察。

  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3、其实绘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龄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

  (三)练习创作阶段:

  1.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有所收获,那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你想用什么线条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1)用平行的直线表现静止感觉的作品。

  (2)用弧线、有节奏的波浪线,动感强烈的线条表现流动感觉的作品。

  2.学生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评价阶段:

  1.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

  2.教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阶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只要我们拥有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身边!

  (引入生活情境,提示学生整理物品)

35、《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持独立人格的品质;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2、难点:

  通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提出问题、互动解决;

  2、自读法。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3、讨论法。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4分钟)

  学生集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么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诗歌表达了淘渊明淡薄名利、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渊明的归隐倾向,历来被文人所称道。对于这一点,人们为什么津津乐道呢?辞官归隐的价值究竟何在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他直述归隐原委的一首辞《归去来兮辞》,来讨论一下淘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留给我们的价值。(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示范朗读,进行诵读指导。(10分钟)

  教师在背景音乐下示范朗诵,然后进行诵读指导。

  辞:一看到辞,我们就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离骚》。辞,也叫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这里我们讲一下辞的节拍问题。

  和诗比较起来,辞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韵文,与诗比较接近。

  辞,大体上四句为一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内,往往置于句末。虚词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后四句,构成一个小节,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前后两句分别是一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规律,应该朗读为: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读成两拍。如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还应注意句子的语气问题,疑问句一般要读成升调,感叹句一般读成降调。

  3、根据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段落和层次,概括每段每层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6分钟)

  活动的具体方法:学生先浏览全文,概括段落。然后一段一段朗诵,再按四句一节的规律划分层次、概括内容。逐层逐段背诵。(18分钟)

  返家之乐愉悦恬静的生活日常生活出游经历。

36、《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

37、《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38、《归去来兮辞》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

  ②以

  词性例句释义

  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

  王语暴以好乐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

  连词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出处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

  琵琶行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áng)行列

  ②引

  例句出处释义

  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

  3乘

  例句出处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

  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èng)数词,四

  4策

  例句出处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

  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

  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39、《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40、天静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元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诗画相通原理.3.让学生感受美感知美.

重点: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题意境.3.诗画相通原理.

难点:1.课文意境把握.2.游子心情的感受.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比较教学

一﹑导入: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老树人家枯藤小桥昏鸦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在写些什么?写得怎么样?请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读者,感知课文的美,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分析。

三﹑破题:[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就像现代音乐中的E调F调等。我国古代以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为七声记录音乐,相当于1234567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构成一种调式,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为调统称宫调“天静沙.秋思”中“天静沙”是曲牌名。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歌曲名。这样题目就有乐调.乐谱.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认为秋天具有萧凉.肃杀之感,往往与悲.与愁相联系。屈原弟子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第一个道出秋的蕴含,宋玉被称为“悲秋之祖”。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这一点是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应学习的。三﹑作者概况: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简称“关白马郑”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四﹑课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本篇课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种称为小令。杂剧元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散曲套数

(一)分析课文: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

(二)总结:整首小令语言纯朴﹑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运用了中国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在于它对秋景的描绘。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3.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就空间来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那是夕阳西下,游人思归的时候,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4.与白朴的《秋》相比较:很明显,《秋》侧重于秋景本身的描绘,缺乏思的成分,而马致远这首《秋思》,则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这就比单一的秋景图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为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艺术特色:1.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柔和之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瘦断肠人等3.诗中有画,画面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五﹑课后作业:1.改写课文–春.夏.秋.冬均可2.画一幅课文意境图(秋景图)3.背诵课文

[越调]天静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路断肠人:极度悲伤的人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秋》–白朴孤存落日惨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请同学们注注意两首小令的区别差异

41、潜心培育静待花开科学教案一等奖

  我班有六十名学生,每个孩子就是一粒种子,家长把自己辛勤育出的种子交到我们手里,我们该怎样面对,也许又有人说,只要我们尽力了,总是会有不成功的,大多数成功了就行了,不需要那么完美,的确,一个孩子在全班之占六十分之一,但对于家长,一个孩子在他们心中可是百之百,这可是他们的全部希望虽在,记得有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沒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静心而思,我们习惯了一刀切,把学生当做了生产流程线上的产品了,喜欢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所以常常是满怀希望的付出,辛辛苦苦换来的却常常是令人难堪的失望,我们该静心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教育体制我们改不了,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我们的教育形式,转换教学思路,用不同的尺子,丈量孩子的成长足迹,让我们潜心培植这些希望的种子,静等树树花开。

42、《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汇总)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一

学习要点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一、解题: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界称呼靖节先生,自己称呼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歌的鼻祖。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其实他还有另一些题材的作品,比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过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式的农耕生活去了。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二十多年间虽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坎坷生活的打击,但诗人铮铮风骨依然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难以衣食的困窘时刻,也挚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作为隐士,陶渊明并非故作清高,沽名钓誉。惟有他把归隐视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最高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二、结合注释,翻译并积累重点词句。

1、重要实词:

役 谏、策、憩、岫、景、是、非、亲戚。盘桓、畴、棹、窈窕、行、期聊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乐乎天命复奚疑

3、序言中所叙述他求做彭泽令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又辞官归隐?

4、阅读正文,依照原文写出出相关语句:

表现归家迫切心情的

表现抵家时的欣喜心情

描写庭院,作者选择的哪些景物

归隐后的生活内容有

5、概括正文部分:

14段的叙事线索:

作者的情感历程:

三、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归隐之乐?

四、研究性学习探究: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43、高一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44、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45、《归去来兮辞》高二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二、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 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 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设问:第一段有八句,按辞的特点可分为两层,是哪两层?揭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第一层:“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

心理:自责、后悔。语气稍重,语调稍高,节奏稍快。

第二层:“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心理:自恕、欣慰。语气稍轻,语调稍低,节奏稍慢。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节奏如何把握?按辞的特点,这儿押的韵有“ui”(归、追)“ei”(悲、非),非常和谐。每句读三拍,多字照样,四字句声音拖的长一点。节与节之间停顿稍长一点。

学生朗读,抽一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生齐读。

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学生揣摩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要求:一、放下包袱,大胆朗读。

二、按辞的特点,四句一节归纳内容,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读出语气,注意语调。

三、以组为单位,每组推荐一名朗读优秀者,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朗读,进行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读出感情。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总之,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快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师生齐读,争取背诵。

布置课外作业。

一、就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二、翻译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的理解。

备用资料。名句默写。

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鸟倦飞而知还。

46、《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判断《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

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

1. 学生阅读诗歌

2. 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

(1)统一思想。“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家统一思想,准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6.《无衣》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陈述铺叙,即“赋”。关于“赋”这一表达方式的运用,我们初中学过有《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陌上桑》:“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种把事物铺开叙述的方式就是“赋”。

7.小结: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学习《静女》

1. 学生读诗,体会情感表达。

2. 教师点拨。

①注意文中通假字:“说”通“悦”、“归”通“馈”等。

②内容:《邶风·静女》是一首反映男欢女爱的情诗,诗中男女对爱情的追求自由、大胆、激烈,诗中的情感又是热烈、纯朴、真挚的。

3. 文章疏理

全诗三章,作者摘取了一个片段,有了三个典型的镜头刻画,写尽了男青年感情的曲折变化。这三个镜头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①青年之急。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的“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②青年之恋。“我”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人陶醉。

③青年之诚。“我”又想起姑娘送给“我”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着姑娘的相赠情意

4. 重点赏析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是约会中最精彩动人的句子,为什么?

明确:首先,谁“爱而不见”?(姑娘),谁“搔首踟蹰”(男青年)。小伙子前来赴约,却不见心上人的踪影,左顾右盼,直挠头,好不焦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有情趣的画面:暗处,姑娘正偷偷地捂着嘴笑;明处,小伙子挠头等得好焦急。反差强烈,对比鲜明,通过互相衬托,体现出二人的性格,姑娘除了文静美丽(静女其姝),还活泼可人,小伙子直率憨厚、多情。(憨态可爱,足见爱至真至深)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管”是一种红色的管乐器,“女”,也指彤管。这一句作者仅是在称赞“彤管之美”吗?

明确:不是,此句虽在赞物,实则写人。由物及人,因爱人而爱物,物因人美而美,间接抒情。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青年怎样的情感?

明确:此句直言胸臆,表明男青年爱自己的情人,进而爱情人之所赠。(花草很平常,可我们常说“礼轻情义重”,在男青年手中的花草就非同寻常了,因为那是美人所赠,是姑娘的一颗赤诚的心,一腔炽热的情啊!)

5. 诗歌特色

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6. 小结

诗中由静女而管彤,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三者巧妙的结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最大的特色运用了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风格朴实,魅力无穷。

四、课堂小结

《〈诗经〉三首》,我们就学到这儿,课文所节选的都是“国风”中的作品,它代表了《诗经》创作的最高成就。关于《诗经》的赋、比、兴、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好好消化吸收。

五、布置作业

1. 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硕鼠》、《伐檀》。

2. 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无 衣

同袍 修戈矛

克服物质困难 同泽 修矛戟 齐心备战

同裳 修甲兵

特 色 重章复唱

主 题 秦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静 女

静女 人

彤管

物 巧妙结合

美人之贻 情

47、《静女》优质课教案范例及评课

《静女》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导入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

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

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48、《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课题:《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