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贵州华芯通即将关闭:ARM阵营尚难打破英特尔垄断-风君雪科技博客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王晶    每经编辑魏官红    

  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通)即将关闭的悲情命运,其实牵涉到两个阵营的对垒。

  公开资料显示,华芯通成立于 2016 年 1 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与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主要从事 ARM 服务器技术的设计、开发和销售,面向几乎被英特尔垄断的服务器芯片市场。

  在 Gartner 半导体和电子研究副总裁盛陵海看来,华芯通关闭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即资金和技术。“资金是地方政府出,技术方面是高通出,但是高通关掉了服务器芯片业务,就不可能有下文了。”盛陵海还进一步指出,在目前英特尔 X86 所统治的服务器市场,ARM 阵营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态,这是很难突破的壁垒。

  挑战英特尔仅靠技术还不够

  虽然英特尔以 X86 架构占据了服务器芯片 95% 以上的市场份额,但 ARM 阵营从未停止过挑战英特尔的霸主地位。事实上,ARM 架构已在移动市场取得垄断性的市场地位,在 PC 市场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利润丰厚的服务器芯片市场自然是觊觎已久。

  早在 2015 年,ARM 阵营的高通便推出拥有 24 个核心的服务器芯片,与此同时,包括三星、英伟达、博通、华为海思在内的众多厂商,也开始在这一领域探索。去年 11 月 27 日,华芯通宣布其第一代可商用的 ARM 架构国产通用服务器芯片——昇龙 4800(StarDragon 4800) 正式开始量产,首批出货量数千片。

  据了解,昇龙 4800 是兼容 ARMv8 架构的 48 核处理器芯片,采用 10nm 制程工艺封装,在 400 平方毫米的硅片内集成了 180 亿个晶体管,每秒钟最多可以执行近 5000 亿条指令。

  昇龙 4800 无疑承载了国产 ARM 服务器芯片的希望,时任华芯通半导体 CEO 的汪凯博士曾介绍称,在客户进行的大数据测试中,无论是单节点还是多节点,昇龙 4800 都有优势。“当昇龙 4800 与 X86 服务器的工作负载都达到峰值时,单路昇龙 4800 的平均性能指标优于 X86 双路服务器,且功耗更低,这样可降低服务器部署密度,从整体上降低数据中心的 TCO。”

  不过,要想抢占英特尔固若金汤的服务器芯片市场,仅靠低功耗、高性能的芯片还远远不够。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手机等移动设备领域,ARM 架构可以满足其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同时,手机终端需求多元,品牌也众多,ARM 是平台式模式,IP 授权适用于众多手机设计厂商,但服务器终端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很高,使用者更换成本也高,而英特尔目前取得的极高市占率使得其生态已经形成。

  顾文军认为,在技术投入难以继续的条件下,华芯通关闭可以及时止损。另外,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合资)也需要对技术来源和实力进行充分评估,在 CPU、存储器等全球寡头竞争的领域,中国(企业)进入要慎重。盛陵海也与顾文军持有相同意见,他认为,华芯通关闭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即资金和技术。“资金是地方政府出,技术方面是高通出,但是高通关掉了服务器芯片业务,就不可能有下文了。”

  ARM 服务器芯片发展遇阻

  事实上,不仅仅是华芯通在服务器市场发展遇阻,就连国际大厂也不例外。Applied Micro 和 Calxeda 是最早开发 ARM 架构服务器芯片的企业,但 Calxeda 早在 2013 年便已倒闭,Applied Micro 则于去年底分拆了其 ARM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业务。此外,AMD 虽然开发了 ARM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但其重心目前仍放在 X86 架构服务器芯片上,而诸如三星、NVIDIA 等巨头虽均声称要开发 ARM 架构服务器芯片,但却相继放弃。

  而高通则在进攻服务器市场时面临挫折。去年,或迫于博通的恶意收购,高通 CEO Steve Mollenkopf 在一次财报会上表示,要“压缩非核心产品领域的开支”。去年底,高通数据中心业务部门总裁 Anand Chandrasekher 和技术副总裁 Dileep Bhandarkar 相继离职。

  对于 ARM 架构在服务器芯片市场遭遇的重重困境,顾文军表示,英特尔 X86 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已经形成了卖方市场,并且拥有定价权。此外,英特尔的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对后进入者的门槛也极高。IDM 模式的封闭系统可以形成自有的生态,竞争者很难进入和复制,而英特尔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也为后来者筑高了门槛。

  盛陵海则认为,ARM 阵营除了面临技术壁垒,生态壁垒也非常重要。要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云计算、开源软件等方面做大量适配,并创新更多的行业应用、寻求新兴应用场景、赢得更多的系统伙伴,从而推动更多云服务商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