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是凡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谁说的(怎么理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为逝者举行追悼会,既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对毛泽东来说,参加已故战友和朋友的悼念活动是一种态度。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写了许多碑文、文章或诗歌来表达他对死者的深切哀悼。
如果条件允许,毛泽东将亲自主持或出席追悼会。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1928年8月,红军杰出的指挥员王不幸逝世。亲自赶赴江西崇义县四顺圩,为王烈士遗体告别。
在王烈士追悼会上,亲自起草了一副代代相传的挽联:
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我哭,
生是阶级,死是阶级,阶级之后会发生什么?不赢不休息!
1937年1月,宁都起义领袖董振堂英勇就义,毛泽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陕北苏区代表会议,会议开幕前,悼念了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同志。
在张闻天宣读的男女英雄名单中,李大钊先生名列第一。
令人惊讶的是,苏羽的名字竟然出现在榜单上,在英雄榜和英雄榜中排名第34位。
红军长征后,苏羽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因为多年没有和中央联系,被认为是“光荣牺牲”。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出席了在延安举行的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暨抗日战争死难者追悼会。
毛泽东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献上了悼词:“抗日战争将永远持续下去。”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了中国革命烈士追悼会。
毛泽东为追悼会写了悼词:“死去的烈士万岁。”
此外,毛泽东还多次为英勇就义的杨靖宇、左权、刘志丹等革命先烈写挽联、挽歌。
这些烈士中还有为支持中国抗日而牺牲的国际友人白求恩,以及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王、张自忠、等。
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参加了章昊同志的葬礼,还亲自参加了守灵,为章昊同志举行了葬礼和抬棺,为陵墓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为章昊写了挽联,高度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
忠于国家,无论生死。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卫队战士张思德不幸逝世。
毛泽东不仅给普通警卫兵送去了花圈,而且还做了三个特别指示:
首先,给张思德同志清洗身体,穿上新衣服。葬礼前士兵应该为他站岗。
二是做好棺材,安放张思德同志的遗体,运回延安;
第三,要为张思德同志举行追悼会。
9月8日下午,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在延安凤凰山下的枣园操场举行。
这是一个高标准的追悼会。1000多名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队官兵参加了追悼会。毛泽东和延安的党和军队领导同志也参加了追悼会。
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很少参加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精彩的悼念演讲:
“人本来就是凡人,不是重于泰山,就是轻于鸿毛,为民而死,更重于泰山。”
毛泽东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说:“今后,不管我们队里谁死谁亡,只要他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都会给他举行葬礼和追悼会。这应该是一个系统。”
\"我们应该这样寄托哀思,团结全国人民.\"
毛泽东还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刚健的大字。
1945年2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彭雪枫同志追悼会。
毛泽东写了一副充满悲伤的长对联:
二十年的辛苦工作即将全部完成。对辉煌的成就、永恒的名望和忠诚要有耐心,这是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千里破碎的河山从一开始就等着被清理。没想到,鲜血和鲜花飞溅,为国牺牲,满怀悲愤,为中华民族哀悼。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写的最长的对联,有70个字。
毛泽东不仅赞扬了彭雪枫的成就,也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好战士的牺牲表示痛惜。
中华全国联合会充满了遗憾、难以忍受和悲痛的情绪,读起来让人流泪。
1950年10月27日,任因工作过度突然去世,享年46岁。
听到这个坏消息,毛泽东非常难过和震惊。
这不仅是因为任是新中国成立后去世的第一位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也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彼此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友谊。
为纪念任,题词:“任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并亲笔为任的墓碑题写了名字。
1955年和1959年,参加了悼念张澜、李两位民主人士的活动。
在随后的几年里,毛泽东很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例如,1960年5月,党内元老林曲波逝世,1961年3月,陈赓将军逝世,1962年2月,李克农将军逝世。毛泽东没有参加他们的追悼会。
毛泽东授予罗荣桓元帅称号。
1963年12月16日,开国元帅罗荣桓在北京逝世。他是首批死亡的十名法警之一。
罗荣桓元帅于1927年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从那以后,他一生都伴随着风风雨雨。毛泽东称他为“一个与他共事一生的人”。
罗荣桓元帅去世后,毛泽东亲自出席追悼会,并在告别罗荣桓元帅遗体后写下一首诗:
记得那一年在草地上飞,红军里的一切都是背道而驰。
长征不是一个尴尬的日子,但对金的战斗是一个大问题。
你每侮辱一只大鸟,坤鸡就嘲笑老鹰。
今天,不幸的是,你已经去世了。国有问题可以问谁?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赞扬和惋惜。
1972年,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参加了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病去世。
毛泽东起初不打算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各方面都没有准备。
就在追悼会前一个多小时,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发出指示:
北京市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必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通知宋庆龄副主席、全国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凡要求参加追悼会者均可参加;
周恩来总理请外交部转告西哈努克亲王,如果他愿意,可以邀请他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随后,周恩来总理赶到八宝山会客厅,兴奋地通知陈毅张茜夫人,毛主席要来了。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来到了追悼会现场。
下车后,毛泽东会看到张茜和他的孩子们。
毛泽东对神情忧伤的张茜说:“我也是来悼念陈毅同志的!陈毅是个好同志。”
毛泽东随后询问了陈毅孩子的近况,并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毛泽东说:“陈毅同志对革命的贡献很大,革命已经结束了。”
张茜关心毛主席的身体,真诚地请求毛泽东提前回去。
毛泽东微微摇头说:“不,我也想参加追悼会。给我一个黑纱。”
此时,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抵达会场,周恩来总理通报的党、政、军领导人和西哈努克亲王夫妇也出席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李德生主持,周恩来致悼词。
毛泽东的左臂戴着黑纱,静静地站在第一排。因为他来得太匆忙,他的外套还穿着长袍。
毛泽东参加了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1500多人的会场上空笼罩着悲伤的气氛,人群中不时传来呜咽声。
悼词结束后,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深深鞠了三躬。他盯着陈毅的画像,过了很久才慢慢离开。
周恩来总理后来说:“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使我们这些老干部和所有忠于主席的人非常感动。”
这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1976年7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军从漳州登上直升机,飞往东山岛视察三军演习。
不幸的是,直升机在漳浦县枣山坠毁,皮定军将军因公殉职。
在皮定均将军的追悼会上,人们惊讶地看到,在众多战友、老部下和有关单位送来的花圈中,毛泽东送来的花圈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一千多位开国将军,许多将军和元帅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荣誉。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毛泽东对皮定均情有独钟?
原因很简单。在举世闻名的中原突围中,皮定均旅(以下简称“皮旅”)做出了突出贡献,这让毛泽东刮目相看。
电视剧《解放》剧照
比如周围设置了警示牌,骡马都绑得很紧,士兵不准生火、抽烟等等。
当时蒋介石计划发动内战,中原是蒋介石全国军队的咽喉,因此成为第一攻击目标。
国民党调集三十万兵力,在宣化店周围围攻六万解放军,准备在七月一日发动总攻,并在四十八小时内全部歼灭解放军。
6月23日,毛泽东主动起草电报,指示中原局:“越早突围越好。别担心...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军区决定,军区主力于6月26日开始突围,兵分南北两路,分别向西突围。皮定均将军的“皮尔夫”假扮主力迷惑国民党军队,“声东击西”。
在这次行动中,纵队司令员王树生下达了一个简短的命令:想尽一切办法拖住敌人,争取主力三天时间突破平汉铁路。
之后,突围路线由Pilv选择。
“皮尔夫”迅速摆出与敌决战的姿态,果然吸引国民党军队东进,便于主力向西突围。
国民党军队和士兵分成三条路线,从东、东南和东北方向,来到皮尔夫。
就在将军率领“淠旅”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之际,按照军区既定方针,另一个“疑兵”——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悄然完成了接受中原军区防御的任务。
“皮尔夫”号顺利驶出,但皮定均将军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
此时此刻,将军面临的新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走。
为了大局,“皮尔夫”愿意毫无怨言地“失卒养车”,但皮定均想要的是“养车不失卒”。
在皮定军将军心目中,全旅6000多名官兵是浴血奋战、浴血奋战的抗日精英,也是我军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
将军决定把这个支队安全地带回根据地。
在接下来的讨论会上,皮定均将军决定带领追兵向东,以缓解主力的压力。
将军认为,虽然东部有四支国民党军队,但一旦国民党得知主力西进,东部部队就会涌向西部,这样东部敌人的防御力量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如何突破呢?
杀出重围,沿大别山山脊向东插入;
往东南,直走到大别山腹地;
粉碎,分散,突破...
提议一个接一个地被提出,一个接一个地被拒绝。
这时,政委徐插话说:“我们可以先打各条战线,然后找个地方躲起来,等敌人追上来,我们就向东突围。”
电视剧《解放》剧照
第二关,奇袭巫山寺。
皮定军将军琢磨了一下地图,马上有了主意:去刘家冲。
刘家冲是一个只有六户人家的小村庄,地处国民党两大主力的交界处。
它属于丘陵地区。村子里的森林又深又密。森林两边有两条路,是国民党军队行军的必经之路。
这里隐藏着一支几千人的大部队,这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想象的,甚至一个旅的官兵都认为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
皮定军将军利用敌人的瘫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6月26日,“皮尔夫”全天顽强阻击国民党军队,此时正是皮定军将军撤退的时候。
但是国民党军队仍然咬得很紧。我们怎样才能让部队回来?
这时,天气变化很大。一时之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几米外的人都看不清楚。
“上帝救救我!”皮定军将军果断命令部队出击,将敌人驱赶得远远的,然后立即下令:“撤退!”,
全旅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悄悄撤离阵地,连夜跑了40多公里,终于到了刘家冲,6000多名官兵躲进密林。
拂晓时分,十多万国民党军队,连同数百门大炮和数千辆汽车,驶过了近在咫尺的东、南公路。
没有人注意到树林里藏着6000多名解放军官兵。
电视剧《解放》剧照
皮定均将军的举动确实出人意料,但这位将军绝对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与此同时,全旅官兵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周围设置了警示牌,骡马都绑得很紧,士兵不准生火、抽烟等等。
“皮尔夫”号愚弄了敌人,让刘安全突围,但部队仍在国民党军的包围圈里。
直到6月28日,刘智才终于实现了中原解放军的战略意图。
被堵了好几天的“共产党主力”只是一个“疑似士兵”,真正的主力已经西进。
他迅速调集军队跟进西进,同时也没有放弃对“皮尔夫”的“搜索和压制”。
敌变时,皮定均将军率领“皮尔夫”立即掉头向西南方向奔去,避开了敌人的阻击,拉进了周家山以西的阵地,巧妙地跳到了国民党军主力的后面。
第二天,“皮尔夫”号被国民党改组第72师发现。
“皮尔夫”号突然90度转弯,转向东南方向,一举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这是第二个转弯。
敌人再次尾随,“皮尔夫”号转向东方。
一路上,皮定均将军还让侦察队乔装打扮,智取旗杆店,这是“皮尔夫”突围中的第三次转弯。
6月30日,“皮尔夫”在商场里走近瓦西平,准备翻越牛山。此时,瓦锡平已被大量国民党军队占领。
电视剧《解放》剧照
皮定军将军下达作战命令:“快行动,快撕开口子!”
第一、三、三营、七连不负使命,以极大的气势拿下高地,覆盖全旅强行渡过大牛山,成功摆脱追兵。
接下来的青峰岭之战和淠河之战依然是两场激战。历经千辛万苦,皮尔夫打退了纠结的国民党军,终于在7月13日到达大别山的最后一个山坡——东山坡。
在东部山坡上,皮定均将军为下一步做了安排:五天内渡过皖中平原进入华中根据地,在这一路上,皮尔夫遇到了三大风险。
第一关,攻占毛坦工厂。
离开东山坡后,“皮尔夫”先向东南移动,然后突然转向北方,摆脱了从桐城来的国民党军队,然后攻占了大别山东麓出口的毛坦工厂。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将军命令全旅指战员扔掉非作战物资,轻装前进。
第二关,奇袭巫山寺。
“皮尔夫”离开毛坦工厂后,径直进入敌人的心脏地带,袭击了关廷珍的民兵,并继续向东北前进。攻打武山寺国民党守军,夺取武山寺后,向金浦线奔去。
第三关,突破津浦线。
7月18日,为防止“皮尔夫”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国民党在明光前线集结数万兵力,全力阻击。
这时,“皮尔夫”做了战前最后一次动员。
皮定均将军要求全体官兵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明光至关店之间的津浦铁路线。
7月20日上午,皮定军将军命令部队挡住从津浦铁路两端驶来的国民党军,命令全旅迫击炮全部集中,猛烈轰击敌车站据点。
国民党军伤亡惨重,仓皇逃往明光。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皮尔夫”终于越过津浦线,全速向嘉善进发,并成功与淮南军区嘉善支队会师。
就这样,“皮尔夫”号走进了死胡同,一个有组织大队的一个分队到达了苏皖解放区。
“皮尔夫”在与敌人英勇作战的同时,毛泽东也密切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安排部队与中原突围的部队会合。
中原突围历时36天,在“皮尔夫”等部队的支援下,中原军区人民解放军主力摆脱了30万国民党人的围攻。
电视剧《解放》剧照
正因如此,毛泽东牢牢记住了中原突围之战,也记住了完成“不可能任务”的皮定军。
当时《新华日报》刊登了中原突围胜利的消息,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了题为《我要向皮定军将军和他的部队致敬》的社论:
“我中原军区皮定均将军部突破了蒋介石的包围圈,历尽千辛万苦,于7月20日顺利到达苏皖解放区某处。”
“中原突围证明,共产党军队是不能消灭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突围后的“皮旅”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后扩编为独立师。
他们迁居华中华北,参加华中、莱芜、孟良崮、临汾、太原等地的战斗,在解放战争中立下战功。
1955年全军评定军衔时,总干部部领导向毛泽东赠送了一份职称报告。
当看到皮定均的“拟军衔”是“少将军衔”时,毛泽东立即口头指示:“皮有功,少晋中。”
不久之后,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
新民国开国将军有一千多位,但毛泽东却牢牢记住了皮定均这个名字。
毛泽东曾调侃说:“我知道突破中原的皮定军是日本人害怕的‘皮猴’。”
“听说有人叫他‘皮劳驴’和‘皮虎虎虎’。他很固执,一点也不尊重人。”
可以理解的是,毛泽东之所以能记住皮定均,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绰号”形象和趣味,更是因为他独特的忠勇和中原突围的特殊意义。
中原人民解放军突破包围圈后,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围堵任务。
他们走遍五省,打了两年仗,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
它不仅调动了程潜、刘智、胡宗南的兵力,还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整编的32个旅,迫使国民党推迟了对华北、延安的进攻。
这是毛泽东布局全国战场的基础,也是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1946年9月12日,毛泽东在给《解放日报》的社论中指出:
“中原突围、苏中战役、陇海线的伟大胜利,对解放区南线形势的扭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信心满满地说:“江军必败,我军必胜之局已定!”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和周恩来
正因如此,毛泽东牢牢记住了中原突围之战,也记住了完成“不可能任务”的皮定军。
1976年7月14日,皮定均将军追悼会在福州举行。毛泽东主席特意送上花圈表示哀悼。
26天后,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去世了。......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送的最后一个花圈。
文章评论